地 方重庆|内蒙|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甘肃|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  邮箱:xblyms@126.com  |  QQ:128960222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 物

艺术人生点亮古城元宵夜

作者:柳泽兴、周盛盛 | 来源:新华社 | 发布于:2022-02-17 06:25:31 | 点击量:12

     还未进门,巨大的电锯轰鸣声就远远传了出来,一间不起眼的木屋内,78岁的杨增贵正弯着身子,双手推着木料迅速向前分割,扬起的木屑沾了一身。不等歇口气,杨增贵又拿起刻刀照着木条上画好的图案进行雕花,刻刀翻飞间,一朵牡丹渐渐显露出来。

  历经设计、选料、下料、雕花、组装、打磨、上漆、放置画面,一座精美的湟源排灯才能制作完毕。“每年元宵节,我们都会制作许多排灯,张挂在古城的街头巷尾,这已经成了我们这里的年俗。”杨增贵说。

  杨增贵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人。2007年,杨增贵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湟源排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湟源县城古称丹噶尔,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繁盛的贸易往来催生了湟源排灯这一民间彩灯艺术。其起始于18至19世纪的清代中期,起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箱。灯箱可以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就形成了“排灯”。

  2月14日,市民在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欣赏湟源排灯。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做排灯工艺繁琐,木匠活又苦又累,杨增贵却从没有想过退缩,曾有人请他去小学当老师,杨增贵婉言谢绝,依然坚守在自己的排灯制作车间。“老话常讲‘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我看来,排灯远不是一种单纯的手艺,而是一种文化和精神载体。”杨增贵说,“我就是喜欢做排灯,我离不开它。”

  时代快速发展,杨增贵也在不断为传统排灯增添新的内容。杨增贵开创性地采用了光、电、声的现代手法,使画面内容包罗万象,使排灯更加生动、美观。他首创的中堂式排灯有8个画面,都可以灵活替换,木腿还能折叠活动。

  2月14日,杨增贵正在给用于制作排灯的木料进行开卯。新华社记者 周盛盛 摄

  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后,杨增贵感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也更加注重将排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弟子张世全跟随杨增贵已经有十多年,对于师父的严格和对制作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他感触很深。“师父给我们教手艺时特别认真,我们雕刻时只要有一点瑕疵,师父一定让我们重新做,我记得曾有一次为了雕好一朵花,我重刻了不下10次。”张世全说。

  元宵节是湟源排灯展示的重要节日,今年元宵节,杨增贵和徒弟从去年开始就早早准备,精心准备4个月全新设计了多彩的排灯,已全部挂在丹噶尔古城的大街小巷。“看见游客在排灯下拍照合影,我打心眼里高兴,希望排灯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杨增贵说。

  走在丹噶尔古城的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在五颜六色的排灯映照下更加厚重,孩子们手提小型排灯,玩闹嬉戏。湟源排灯在今天依然迸发出无限的新意,正是因为有一代代像杨增贵一样的排灯制作人用自己的艺术人生点亮了丹噶尔古城的元宵夜。(记者柳泽兴、周盛盛)

编辑:张燕



西部旅游美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西部旅游美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西部旅游美食网所有。如转载,须注明“来源:西部旅游美食网”。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西部旅游美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西部旅游美食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西部旅游美食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西部旅游美食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西部旅游美食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blyms@126.com 电话:17381847546
点击次数:12  更新时间:2022-02-17 06:25:31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文化瑰宝辉耀中华——随访冯晚榆先生记

下一篇:小萝卜里的生意经

网站首页 | 本网介绍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专家团队